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規劃與設計史
Histories of Planning and Design 
開課學期
108-1 
授課對象
工學院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授課教師
王志弘 
課號
BP7129 
課程識別碼
544 M428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必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7,8,9(14:20~17:20) 
上課地點
工綜313 
備註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40人
外系人數限制:3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81BP7129_history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課程簡介:
「規劃與設計史」是城鄉所的研一基礎必修課程,旨在透過批判性的歷史檢視,反思環境規劃和設計專業的發展,包括實作的歷史與思想的歷史。為了理解和評論這些規劃設計的實作與思想,我們必須將其安置於更廣泛的政經制度、社會關係與空間過程的脈絡中,探討規劃設計與社會–空間過程的關係。
「規劃」與「設計」首先是「動詞」,是實踐,既是對社會和空間的介入,也是對未來和歷史的塑造,還是對人類和人性的干預,是指向特定期待的實踐性投射和操作。介入、塑造和干預會有差錯、偏移、意外後果;於是,我們必須反思。這時候,規劃和設計成為「名詞」,是凝視、批判和思考的對象;歷史和理論於是出現了。所謂的規劃與設計史,乃是對於規劃與設計發展過程的選擇性呈現,而非中立的單純紀錄;所謂的規劃與設計理論,則往往是在以史為鑑下,對過往規劃設計的批判,並據以前瞻規劃設計操作的新可能。因此,規劃與設計的歷史及理論,充滿了價值評斷和權力折衝。
規劃與設計自始就蘊含了思考和行動、歷史與未來、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辯證張力。規劃與設計隱含了人類構想(及期許、慾望、夢想、烏托邦)、實作(由技術和科技物中介的各種行動),以及規劃與設計作用其上的對象狀態(社會關係與過程、物質或自然現實、空間結構、人群、物件等等),三方面彼此之間的動態關係和發展歷程。規劃和設計既是對於社會與空間現實的介入和干預,那麼,在複雜、充滿衝突和緊張的社會世界裡,必然會牽動多重但不均等的各種社會秩序、文化想像、生活慣習、環境生態,以及權力關係。因此,規劃與設計是一個廣義的政治過程,是利益競逐的場域。規劃設計的歷史和理論,本身也捲入了這種政治過程和利益競逐,是權力∕知識的場域。
 

課程目標
本課程經由規劃設計的歷史與理論,探問各項基本問題,並提供基本的概念工具箱,以便修習者能順利接上針對特定議題、方法和理論的其他進階選修課程。本課程基於特定立場和取向,採取批判性觀點,並偏向質化研究取向,而缺乏計量分析及其相關模型的討論。
課程內容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安置於台灣及東亞社會變遷和都市區域發展過程中的規劃設計議題;第二部分則回溯西方近代城鎮規劃的興起與發展,以及環境規劃與設計理論的思潮轉折。詳細內容參見各週主題與進度。
 
課程要求
■課程進行方式與要求:
盡力閱讀課程材料,勇於發問,勤於出席。修習者的投入與表現,對本課程能否順利運作非常重要。研究所的教學須建立在師生共同討論的基礎上。因此,每位同學都須積極參與討論。但討論不等於發言頻率,而是要提出針對性的問題,深化及擴大討論內容和範疇。
修課同學分為六個研讀組(每組五人為原則),並於課前閱讀完該週指定閱讀材料。上課時,採取討論課(seminar)和講演並行方式,除了由教師提示重點外,主要由研讀組輪流報告閱讀材料和引導討論。亦即,每週會有三組同學負責報告當週指定閱讀材料(製作powerpoint簡報電子檔,以及「全文綱要」),每組報告時間以15分鐘為限,盡量留時間發問和討論,探討能跟理論性概念對話的經驗議題。報告者必須製作書面綱要,內容包含:(1)三百字以內之摘述,(2)主要論點和論證邏輯之說明【配合論證圖示】,以及(3)評論和問題。至於沒有分配到當週閱讀材料導讀的各組同學,則需繳交針對全部閱讀材料的提問和閱讀心得,至少兩頁,稱為「提問討論單」。簡報檔、「全文綱要」與「提問討論單」的電子檔必須於當天上課中午十二點以前上傳到Ceiba課程網頁。
本課程的設計份量,需要修課者在課堂外花費五倍以上的時間,也就是3 X 5=15個小時,包括閱讀教材、與同學討論、撰寫書面摘要、提問討論單,以及每週撰寫學習記錄的時間。

■全文綱要、簡報檔和提問單之撰寫要點:
綱要必須於首頁列明報告文獻書目(APA格式)、日期、報告人組別和姓名等基本資訊。首先要有三百字摘要,述明整篇文章的問題意識和主要論點。然後是經過消化的、條理分明的內容概述。換言之,不宜逐段摘述文章,最好是整理出文中討論的主要課題,以及作者對這些課題的回答或爭辯,建議以圖表方式整理出主要的論證架構,也可以搭配圖片,譬如說作者照片、書影或文中提到的人物和事件圖片。如果直接引述文中語句或段落,必須以不同字體清楚標示,並加註頁碼。最後,必須針對文獻內容提出問題,或舉出可供延伸討論的經驗議題(二至三個)。另外必須製作簡報檔,搭配課堂十五分鐘以內之口頭報告使用。
提問單和綱要一樣,必須於首頁列明研讀文獻之書目、日期、組別和成員姓名,然後清楚述明各項問題,另可附上有利討論的材料(例如引起疑問的閱讀材料段落原文,或某些可以跟閱讀材料對話的實例,也可以列舉閱讀心得)(個別成員的貢獻,可以在適當處署名)。每組的提問單,提出二至三個可以在課堂討論的問題,其他問題則在「學習紀錄」中處理。

■分組和討論原則:
城鄉所同學來自不同領域,希望能夠混合編組,從不同訓練背景的人身上學習,也學習如何跟不同的人相處。原則上,三十位同學分為六組,每組五人。若修課人數未達三十人,則有若干組為四人。為確定不同背景同學可以混和編組,編組由助教排定,但學期中間可以申請轉組。
研讀組除了討論每週閱讀材料及準備導讀外,更重要的是發揮互助學習組織的功效。每組都會分配一位助教陪同研讀,每週除了課堂見面外,必須聚會一次,每次約兩小時,討論研讀材料內容和問題,商討製作「全文綱要」、「簡報檔」和「提問討論單」等事宜。
討論的要訣是:首先,大家必須事先將所有文章看過,至少,每篇文章要都有兩、三個人看過,才有討論的基礎。其次,每次討論最好推派一位同學擔任主持人來控制時間,並引導大家聚焦討論。另外要有一位紀錄者,將大家的討論重點記錄在白板上,以利備忘、整理和串聯出新想法。第三,每個人都要克服障礙、適時發言,積極參與才能讓團體有動力,收穫更豐富。最後,討論要有效率,不要拖太久或發散失焦。助教的工作只負責陪大家兩小時;超過時間,助教可以先下班離開。

■作業要求與評分:
1.環境規劃設計爭議案例評析:選擇台灣或其他地方的實際規劃與設計之重要領域(土地政策與開發、交通規劃、產業區開發、公共設施、住宅、社區營造、性別規劃、民眾參與、歷史保存、可持續性發展、公共空間、都市更新、都市社會運動、規劃與設計教育、都市設計、建築風格與公共藝術等),找出一個重要的爭議性事件加以評析,內容須包含:(1)該事件的發展概況;(2)該事件的結構性成因與主要衝突;(3)爭議之各方的意見、立場及其價值觀;(4)批判性的評論,以及,自己身為規劃設計者的可能行動策略;(5)相關地圖和事件資料圖表。全文以六千字為度,必須依照學術規範詳列參考文獻。該項作業分為兩階段繳交,先繳交初稿,經教師批改後,根據修正意見修改後,再繳交完稿,期中初稿佔15%,期末完稿佔10%,合計佔25%。本作業為個人作業。可以參考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相關報導的表現形式。
2.環境規劃與設計核心觀念之懶人包:選擇一個重要的規劃或設計概念或事件,以大學生為對象,製成說明性的懶人包(電子檔)。本項作業為分組作業。可以參考《改變建築的100個觀念》(臉譜出版)的條目形式,可包括歷史背景、概念解釋、重要事件或人物、實例、照片或圖片、簡略年表等,要注意表現形式。本作業為分組作業,佔10%。可以參考「築城鄉」網站上的範例:https://webpageprodvm.ntu.edu.tw/ntubp/cl.aspx?n=12290。
3.學習記錄:每週上課後兩天內(即以當週星期三為期限),必須繳交當週之學習紀錄,紀錄該週學習概況、問題與心得,參照附件表格,通過電子郵件寄給教師。該項為個人作業。佔25%。學習紀錄中的提問(一至三題為限)將由教師回覆後寄回,並擇要轉載於Ceiba課程網頁的專屬討論區。
4.平時表現:含課堂出席、參與課堂和課程網頁討論情形、口頭報告和全文綱要、提問單等之品質等,佔30%。另由助教根據研讀會之討論與出席狀況評分,佔10%,合計佔40%。
5.各項報告須準時繳交,逾期不候。繳交時間明定於各周進度中。作業須以電腦打字,遵循學術規範,不得抄襲或代寫,違者以零分計。(遲交一天扣三分,兩天扣六分,依此類推,但最高扣除三十分。但所有遲交作業,皆必須於本課程上課最後一天前繳交,無法再遲交。)

■助教任務:
1.每次課堂上課須隨同參與,觀察同學上課情形,並向教師反映教學成效和同學適應等問題。利用課堂中間休息或下課後時間,回覆修課同學問題。
2.助教需輪流填寫「教學日誌」(制訂標準格式),簡略說明該週上課主題、內容、上課情形、重要討論,以及出席狀況(註明缺席者)等。
3.每週督導研讀小組聚會一次(約兩小時,超過時間助教可先離席,以保障勞動權益),協助討論。
4.接受同學有關本課程之作業與學習的諮詢,提供建議。
5.根據自己負責小組同學的上課和討論等學習狀況,提出評鑑意見與分數。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主要教材與參考書(另參見各週閱讀進度):
 蘇碩斌(2010)《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台北:群學。
 張景森(1993)《臺灣的都市計畫》。台北:業強。
 高名孝、林秀澧主編(2015)《計劃城事:戰後台北都市發展歷程》。台北:田園城市。
 廖桂賢(2017)《好城市:綠設計、慢哲學,啟動未來城市整建計畫》。新北:野人文化。
 王志弘編(2015)《叛民城市:台北暗黑旅誌》。台北:公共冊所。
 Relph, Edward (1998)《現代都市地景》(謝慶達譯)。台北:田園城市。
 Knox, Paul L. (2019)《城市與設計》(徐苔玲、王志弘譯)。新北:群學。
 Scott, James C. (2012)《國家的視角:那些試圖改善人類狀況的項目是如何失敗的》(王曉毅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Parker, Simon (2007)《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王志弘、徐苔玲譯)。台北:群學。
 Hall, Peter (2014) Cities of Tomorrow: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Since 1880 (4th ed.). Oxford, UK: Wiley Blackwell.(中譯吳綱立譯(2017)《明日城市:二十世紀城市規劃設計的思想史》。台北:聯經。簡體字版:童明譯(2009)《明日之城:一部關於20世紀城市規劃與設計的思想史》。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 Allmendinger, Philip (2011)《規劃理論》(Planning Theory)(戴伯芬譯)。台北:巨流。
 Campbell, Scott and Susan S. Fainstein (eds)(2011) Readings in Planning Theory (3rd ed.). Oxford, UK: Blackwell.
 Brooks, Michael P. (2002) Planning Theory for Practitioners. Chicago: Planners Press.(中譯:Brooks, Michael P.(2013)《寫給從業者的規劃理論》(葉齊茂、倪曉暉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 Stone, Deborah (2007)《政策弔詭:政治決策的藝術》(朱道凱譯)。台北:群學。
 Jacobs, Jane (2007)《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吳鄭重譯)。台北:聯經。
 夏鑄九(1992)《理論建築》。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
 Heynen, Hilde (2012)《建築與現代性》(高政軒譯)。台北:國立台灣博物館。
 藤森照信(2014)《日本近代建築》(2版)(黃俊銘譯)。台北:五南。
 殷寶寧(2015)《性別與設計:建築與女性主義的邂逅》。台北:典藏。
 Whiteley, Nigel (2014)《為社會而設計》(游萬來、楊敏英、李盈盈譯)。台北:聯經。
 Escobar, Arturo (2018) Designs for the Pluriverse: Radical Interdependence, Autonomy, and the Making of Worlds. Durham : Duke University Press.
 
參考書目
■ 除各週進度所列外,其他規劃理論參考書目
Allmendinger, Philip (2001) Planning in Postmodern Times. London: Routledge.
Allmendinger, Philip and Mark Tewdwr-Jones (eds) (2002) Planning Futures: New Directions for Planning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Allmendinger, Philip and Michael Chapman (eds)(1999) Planning Beyond 2000. Chichester, UK: John Wiley & Sons.
Camhis, Marios (1979) Planning Theory and Philosophy. London: Tavistock.
Campbell, Scott and Susan Fainstein (eds)(1996) Readings in Planning Theory. Cambridge, MA: Blackwell.
Campbell, Scott and Susan Fainstein (eds)(2003) Readings in Planning Theory (2nd ed.). Cambridge, MA: Blackwell.
Cooke, Philip (1983) Theories of Planning and Spatial Development. London: Hutchinson.
Friedmann, John (1987) Planning in the Public Domain: From Knowledge to Ac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Gunder, Michael and Jean Hillier (2009) Planning in Ten Words or Less: A Lacanian Entanglement with Spatial Planning. Surrey, UK: Ashgate.
Healey, Patsy (2007) Urban Complexity and Spatial Strategies: Towards a Relational Planning for our Times. New York: Routledge.
Hiller, Jean (2007) Stretching Beyond the Horizon: A Multiplanar Theory of Spatial Planning and Governance. Hampshire, UK: Ashgate.
Hillier, Jean and Patsy Healey (eds)(2008) Foundations of the Planning Enterprise: Critical Essays in Planning Theory: Volume 1. Hampshire, UK: Ashgate.
Hillier, Jean and Patsy Healey (eds)(2008) Political Economy, Diversity and Pragmatism: Critical Essays in Planning Theory: Volume 2. Hampshire, UK: Ashgate.
Hillier, Jean and Patsy Healey (eds)(2008) Contemporary Movements in Planning Theory: Critical Essays in Planning Theory: Volume 3. Hampshire, UK: Ashgate.
Hillier, Jean and Patsy Healey (eds)(2010) The Ashgate Research Companion to Planning Theory: Conceptual Challenges for Spatial Planning. Surrey, UK: Ashgate.
Low, N. P. (1991) Planning, Politics and the State. London: Unwin Hyman.
Mandelbaum, Seymour J., Luigi Mazza and Robert W. Burchell (eds)(1996) Explorations in Planning Theory. New Brunswick, NJ: Center for Urban Policy Research.
Paris, Chris (ed.)(1982) Critical Readings in Planning Theory. Oxford, UK: Pergamon Press.
Stein, Jay M. (ed.)(1995) Classic Readings in Urban Planning. New York: McGraw-Hill.
Taylor, Nigel (1998) Urban Planning Theory Since 1945. London: Sage.(李白玉、陳貞譯(2006)《1945年後西方城市規劃理論的流變》,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Wegener, Michael, Kenneth Button and Peter Nijkamp (eds) (2007) Planning History and Methodology. 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有不少翻譯書可以參考。台灣師大附近的詹氏書局則是本行的專業書店(http://archbook.com.tw/),可以去參觀。
■重要期刊(可以時時參看其最新目錄)
都市與計劃 http://www.tiup.org.tw/magazine/magazine.htm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http://www.press.ntu.edu.tw/ejournal/E_talbe_p/e_Science/liberal7.htm
城市與設計學報
http://www.ceps.com.tw/ec/ecJnlIntro.aspx?Jnliid=401&newIssueiid=9946&jnlcattype=1&jnlptype=2&jnltype=469
規劃學報
http://www.up.ncku.edu.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039&Itemid=517
建築學報 http://www.airoc.org.tw/km-portal/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100068
住宅學報 http://www.housing.mcu.edu.tw/
建築與規劃學報 http://people.chu.edu.tw/~JAP/home.html
城市學學刊 http://www.ouk.edu.tw/Executive10/Service/Service03
地理學報 http://www.geog.ntu.edu.tw/journal/journal.html
地理研究 http://www1.geo.ntnu.edu.tw/archive/archive.php?class=102
Architectural design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Built Environment
Design Issue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B, C, D
European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Review: IDP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Planning Studies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and Planning Research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JAE
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Planning History
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Journal of Urban Design
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Planning Theory
Planning Theory & Practice
Review of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udies
Town Planning Review
(以上外文期刊請參看台大圖書館電子期刊)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環境規劃設計爭議案例評析 
25% 
選擇台灣或其他地方的實際規劃與設計之重要領域(土地政策與開發、交通規劃、產業區開發、公共設施、住宅、社區營造、性別規劃、民眾參與、歷史保存、可持續性發展、公共空間、都市更新、都市社會運動、規劃與設計教育、都市設計、建築風格與公共藝術等),找出一個重要的爭議性事件加以評析,內容須包含:(1)該事件的發展概況;(2)該事件的結構性成因與主要衝突;(3)爭議之各方的意見、立場及其價值觀;(4)批判性的評論,以及,自己身為規劃設計者的可能行動策略;(5)相關地圖和事件資料圖表。全文以六千字為度,必須依照學術規範詳列參考文獻。該項作業分為兩階段繳交,先繳交初稿,經教師批改後,根據修正意見修改後,再繳交完稿,期中初稿佔15%,期末完稿佔10%,合計佔25%。本作業為個人作業。可以參考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相關報導的表現形式。 
2. 
環境規劃與設計核心觀念之懶人包 
10% 
選擇一個重要的規劃或設計概念或事件,以大學生為對象,製成說明性的懶人包(電子檔)。本項作業為分組作業。可以參考《改變建築的100個觀念》(臉譜出版)的條目形式,可包括歷史背景、概念解釋、重要事件或人物、實例、照片或圖片、簡略年表等,要注意表現形式。本作業為分組作業,佔10%。可以參考「築城鄉」網站上的範例:https://webpageprodvm.ntu.edu.tw/ntubp/cl.aspx?n=12290。 
3. 
學習記錄 
25% 
每週上課後兩天內(即以當週星期三為期限),必須繳交當週之學習紀錄,紀錄該週學習概況、問題與心得,參照附件表格,通過電子郵件寄給教師。該項為個人作業。佔25%。學習紀錄中的提問(一至三題為限)將由教師回覆後寄回,並擇要轉載於Ceiba課程網頁的專屬討論區。 
4. 
平時表現 
40% 
課堂出席、參與課堂和課程網頁討論情形、口頭報告和全文綱要、提問單等之品質等,佔30%。另由助教根據研讀會之討論與出席狀況評分,佔10%,合計佔4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09  課程介紹:學習方法與規劃的知識圖譜 
第2週
9/16  西方現代環境規劃與設計史概說 
第3週
9/23  從傳統社會到殖民現代性的空間治理術 
第4週
9/30  威權侍從體制、發展型國家、社會轉型與空間形構 
第5週
10/07  迂迴於國族、現代性與本土之間:空間設計論述與實踐 
第6週
10/14  土地與社會發展:土地政治、都市更新、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治理 
第7週
10/21  住宅開發與金權城市:福利、市場、資本與縉紳化 
第8週
10/28  移動的技術政治:科技依賴、官僚專業主義與民間活力 
第9週
11/04  開放空間的多樣性、公共性與私有化 
第10週
11/11  鄉村發展、部落振興與農業再生 
第11週
11/18  文化治理:文史保存、都市再生與藝術介入 
第12週
11/25  自然治理:環境政治、生態規劃與災害防救;(繳交環境規劃設計爭議案例評析 初稿) 
第13週
12/02  重訪西方規劃烏托邦:田園城市、區域規劃、光輝城市、城市美化運動與新都市主義 
第14週
12/09  理性程序規劃及其批判;政策分析取向的反思 
第15週
12/16  規劃政治:辯護式規劃、進步式規劃、溝通理性、女性主義與後現代思潮 
第16週
12/23  權力、慾望、論述與科技物:傅柯、拉岡、多元文化規劃與STS觀點 
第17週
12/30  現代性與資本主義下的空間設計及其出路;(繳交環境規劃設計爭議案例評析 完稿) 
第18週
1/06  民主過程中的專業:參與式規劃設計、審議式民主、社區運動與戰術性都市主義;(繳交並上傳環境規劃與設計核心觀念之懶人包電子檔案)